bob.app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生猪行业的指路明灯:生猪期货

来源:bob.app    发布时间:2025-11-17 10:49:53

  受生猪价格快速下跌影响,生猪期货这一金融工具的重要性突然被放大到了无限。在当前头部与腰部企业普遍应用生猪期货进行套保的背景之下,要想打赢这场不对称的战争,则必须要去学习与了解生猪期货。猪哥靓公众号特别推出系列文章,为大家循序渐进的解释,相信我们大家看完整个系列以后,不说变成期货高手,起码是对生猪期货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与认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生猪产业链汇集原粮生产、饲料加工、生物育种、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冷链运输以及餐饮零售等多个环节,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7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构建了长效发展机制,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猪产业开始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是生猪养殖规模稳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70256万头,猪肉产量5706万吨。2024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274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78万头。

  二是养殖结构逐渐规模化、集约化。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度较低,长期以散户养殖为主要饲养方式。不过随着发展迅速,市场政策扶持,目前规模化养殖趋势慢慢的开始显现。当前规模养殖比重达10.7%,头部企业出栏占全国33%,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三是政策关注力度增加,社会参与度较高。俗话说:“猪粮安天下”,生猪作为优质蛋白来源,自古深受大众青睐。正因如此,生猪产业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猪价与物价关联紧密。我国自2021年起开始从生产端开展调控,明确全国生猪产能正常保有量指标。

  随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突飞猛进,生猪养殖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疫病风险、环保风险也与日俱增。在养殖技术提升和政策的保驾护航下,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风险有所减弱,但是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却没有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在生猪供求关系中,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供应却因养殖端的非理性逐利呈现周期性波动,导致生猪价格和养殖利润呈现周期性波动。目前我国生猪产业中小散户占比仍较大,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市场判断能力偏弱,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趋同行为,叠加资本过度介入生猪养殖行业,猪价更加难以把握,因此频繁波动的市场行情报价已成为生猪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生猪规模化生产以来,养殖业就长期深受猪周期困扰,价格呈现“一年赚、一年稳、一年亏”的恶性循环。这种暴涨暴跌的剧烈波动,给养殖户和相关公司能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受非洲猪瘟等影响,生猪价格波动则更为剧烈。

  通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养殖公司能够在期货市场预设销售价格,提前锁定利润,规避现货价格下降的风险。

  生猪期货的交割标准会对生猪的重量、品质等有统一规定,这对优化和促进市场有明显的非消极作用,促进产业提升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52992万头,同比增加962万头,增长1.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增长。猪肉产量4368万吨,同比增加128万吨,增长3.0%。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生猪品种满足其大宗商品的属性,可供市场灵活交易,摆脱了市场操纵的可能。

  当前,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生猪比重已超越70%,大商所注册可供交割的集团仓库涉及16家企业,非集团交割仓库涉及7家公司,这为统一生产标准、保证交割品质量创造了条件,使得生猪产品更易于进行标准化。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成为推动生猪行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行业整体呈现出规模化加速和养殖模式创新等特点。

  农业农村部统计2024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占比),预计2023年达83%,2017-2024年我国生猪出栏TOP20市占率由7%提升至31%,规模场出栏占比持续提升。

  在规模化发展进程中,各省发展进程不一,我国南北方生猪市场定位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产区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中部、北方也逐渐由产区成为产销一体地区。从区域养殖模式来看,近年来二次育肥比例逐渐提升,中小养殖单位更加偏好周期短、风险小的养殖模式。据卓创资讯监测,每年4月前后、7-8月、10月前后为二次育肥补栏旺季,多集中在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区。同时,2023年中小养殖场产能去化后,合作放养模式也开始兴起,多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东北等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