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及长江中上游的川育系列小麦、建设全球两栖爬行动物信息数据库、第一个提出对九寨沟进行生态保护、转移转化地奥心血康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再到现在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这个最初以农业研究为主的研究所在迎来50岁华诞的同时,已建成为一所面向生物资源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从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发掘和生物技术研发的生物学研究所。
成都生物所原副所长赵德华、原副所长肖代秀、现任所长吴宁等几任领导班子成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50年,尤其是近10年,成都生物所最大的成功在于从始至终坚持瞄准国家和区域需求作研究。”
在成都生物所采访,记者看出,无论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心还是在生态研究中心、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时常都会有一些企业的科学技术人员前来寻求科技帮助。
吴宁表示:“现在很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习惯了研究室的工作,往往就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里不愿意去了解和发现市场和国家的需求,但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却愿意去闯。包括成都生物所在内的中科院成都地区的研究所大多都是1958年建立的,那时的定位就是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研究所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调,即应用性和服务性很强,始终面向国家和区域的重大需求。”
目前,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成都生物所与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地奥集团紧密合作,建立了上、中、下游全过程药物研发体系。自2001年进入第二期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获得7个新药临床观察批文、4个新药证书。转化科技成果从2001年以来年累计创产值近百亿元。在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该所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课题、国家基金和中科院重点项目在内的30余项任务,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社科奖等奖项。在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领域,该所建成了中国唯一的专门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国立研究机构。该所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中心,也是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在农业生物技术探讨研究领域,该所培育出20多个小麦新品种,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由于川育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次获得中科院和四川省嘉奖。
2005年,成都生物所因其在薯蓣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伯刚研究员也于2006年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薯蓣原来只是普通的药物原料,后来成都生物所研究之后发现其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能,研制成了心血管病防治药物,这就是地奥心血康的研究之路。薯蓣的药渣也能够正常的使用微生物分解来制氢,废渣也可通过来做生物肥料。
“其实,地奥心血康仅仅是天然发掘的一个代表,我们所近年来就是以面向区域发展需求的天然资源发掘和生物技术研发为建所方向的。”吴宁说。
吴宁说:“我们作的一系列研究之后发现,这和现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吻合的,是综合性的开发,而且我们将天然资源开发同山区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了起来。研究所把药源基地放在了山区,老百姓也得到了较高的收入;我们还把资源的开发和当地生态建设的模式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局限于作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创建了一种生态经济型模式,在恢复生态的同时能够使边远山区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边远山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脱离贫穷,老百姓缺地、缺粮、缺资源,所以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而吴宁的表述更让人理解了“面向区域”的意义,他说:“要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和有关资源就必须让老百姓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收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保护模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科技的需求不单单是卫星上天,老百姓的致富和区域的发展也是硬道理。”
“我们背靠的是青藏高原,是横断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作为国立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布局之一,成都生物所今后肯定要将生物资源的发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不仅如此,未来更要将研究所优势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谈起未来的发展,吴宁满怀信心。
“我们的优点是立足于区域的长期积累!”这是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相同的回答。
以生态监测为例,1986年成都生物所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建立茂县生态站。该站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高山峡谷区,以山地ECO结构和功能研究为主。在ECO动态监测方面,已有20多年的数据积累。同时该站也是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整个灾区的生态监测系统只有成都生物所的茂县生态站一直不间断工作。
吴宁说:“这种监测数据的长期积累对于生态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的监测不是某项研究需要时才进行监测,有一支扎根于边远山区的队伍对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对于研究所来说,我们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任务带动学科研究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会不断引进、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使我们能站在前人丰厚研究的基础之上,出产品、出人才、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所长吴宁也在和领导班子盘算着未来的发展:“发掘资源是永恒的需要,以后我们的发展趋势还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注重生物资源的发掘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因为人口与健康、环境与生态、粮食与能源是国之所需,我们将天然产物、生态环境和工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和生物能源的地方需求很大,我们也会在这样一些方面作出前瞻性布局”
亲眼目睹研究所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原副所长肖代秀研究员的线年,我们最大的成功在于瞄准国家的需求作研究,不管是建所之初的困难时期,还是科学的春天来临的发展机遇期,以及我们现在的成长期,国家有需求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发展的空间和创新的必要!”